新闻中心
作为虹口区境内的一条小马路,东体育会路沿线不仅有虹口体育馆、曲阳公园,还有岳阳医院、上海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高年级部),虹口区房地产交易中心也曾坐落于此,因此对于虹口百姓来说,它还是小有名气的。不过对于虹口以外的上海人来说,其知名度和存在感恐怕就要相对低很多了,更谈不上有全国性的知名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东体育会路是一条无聊的老马路,悠久历史的背后必然会留下一些故事,而在最近三十年的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东体育会路的沿途也同样不断经历着变化。
对曾在上外虹口校区有过学习经历的人来说,东体育会路一定有难忘的往事,学校有一扇东门就开在东体育会路340号,另有410号的出国人员培训部、海外合作学院以及411号的学生生活区。2019年恰逢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在校庆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中,有一首赵卫森作词、丛萌远作曲的作品,歌名就叫《东体育会路》。上外周边有三条马路一条小河,作者偏偏钟情于东体育会路,可见其在许多上外学子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
其实上外的所在地,在民国时期就曾是一座著名的私立大学。19体育下载据《虹口区教育志》记载,民国13年(1924年),何世桢先生辞去上海大学教务长之职,在其父何汝持的资助下,与其弟何世权在新体育会路、老体育会路一带创办持志大学(后称持志学院),1931年在水电路开设新校区后,老校区则专办附中。
而据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站上的《从上外虹口校区用址看上海城市变迁》一文记载,早在持志大学设立之前,这里就已有校园——1918至1924年间此处有一所灵生工业学校,为旅澳华侨商人创办,占地十亩。1940年持志大学停办后,这里在1941至1945年间成为上海第二日本高等女子学校。
根据《虹口区教育志》的另外一些记载,我们还可以了解到1945年之后这片校园的历史沿革:
1946年6月,从福建返沪的国立暨南大学继承了这片校园并复学,称为暨南大学一院。
1949年9月,暨南大学撤销,其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理学院并入交通大学。
1950年2月,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迁入此校园,后相继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科学校等。
1956年6月,定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直至1994年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如今上外校园里的建筑大多是解放以后兴建的,很大一部分是1980年代以后的作品,不过在校园最南侧留有一幢小洋楼,并在大连西路上设有专门的入口,门牌号是568号。
虽然规模更大的上外松江校区已启用多年,不过虹口校区依然承担着部分教学任务,且2004年在沙泾港北又新建了上外贤达学院,所以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学生数量并不少。得益于此,东体育会路大连西路至玉田路这段,一度热闹非凡,烟火气十足,各种杂货店、文具店、小吃摊遍布,尤其是众多餐饮商家深受师生、家长们的喜爱,还曾涌现出多个驰名周边的网红店、黑暗料理,我自己则在这里吃到过迄今为止最美味的鸡蛋灌饼。然而2016年春季,周边地区进行了一次商户集中整顿,当年在此地红极一时的美食商家差不多都散光了,街道两侧的喧嚣一去不回,人气一落千丈;看上去固然干净整洁了许多,但也失去了活力和生机。
说到美食,则不得不提一下位于东体育会路25号的“飞龙生煎”,毕竟这也曾是当年上海滩响当当的一块牌子。“飞龙”在四川北路沿线开过好多店面,最早在武进路口附近,后又转战弘基广场、东泰广场等地,如今则只剩下这个位于东体育会路最南端的店面了。当年飞龙生煎不仅馒头有口碑,里脊肉串、鸡肉卷、鸡蛋饼、酸辣汤等等也都颇具特色,周末高峰时段经常一座难求。虽是一家国营气息比较浓厚的饮食店,但口味一直不错,至少曾在一大批上海人心中刻下过烙印,算是一家可以触发往日美好记忆的老店。
不过如今开在东体育会路上的飞龙生煎已无当年火爆的人气,店面缩水并以经营早餐为特色,虽有午市和晚市,但一般情况下只卖面条、馄饨、客饭等。即便是只在上午吃得到的生煎,味道也和当年大相径庭,在我印象里早年飞龙生煎的肉馅有一股独特的芹菜香,如今已荡然无存。唯一保留下来的旧时印记,是那块绿底白字的“价目表”,这个鲜艳的翠绿色是他们使用多年的招牌色。
总体而言,无论是规模还是气质,这里的现状与当年鼎盛时期都有很大的差距,它延续了飞龙的“血脉”,却已无飞龙的“气韵”,难免令人心生感慨。但如果抛开它的辉煌过去,只以家门口普通饮食店的标准来评判它,这家店其实还是挺可爱的。我去那里吃过早饭,发现那些老主顾和店主、店员们相处非常融洽,另一些相识的客人一边吃早点一边拉家常,充满着市井气息和人情味,我还是蛮喜欢这种感觉的。
从飞龙生煎店往东走,在两条东体育会路形成的那个丁字路口的东侧,有一片“119弄小区”。从路边看其貌不扬,只是几幢矮平房,但里面却是“别有洞天”。119弄的老3号、22和23号都是在册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这三幢洋楼均建成于1930年代,其中的22号曾在2016年3月经历过一场大火,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前几天我去看时,此楼刚刚进行了修复,已接近完工,但和当年的原貌是否保持一致,似乎就难说了。
附近还有其他几栋小楼,虽然没有悬挂“优秀历史建筑”的标牌,但有好几座房子看上去也很珍贵。“119弄21—37号”弄口的铁门上贴着“部队营房 闲人免入”的告示,揭示了这几座楼的身份——它们属于海军干休所,住的都是军队干部及家属。虽然门口时有保卫人员把守,但如果你和他说自己是专门来看老洋房的,对方应该不会阻拦。而走到这个部队大院的最深处,还有一个打理得非常精美的小花圃,那鲜艳的色彩会让人瞬间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据说是出自一位退役后长期居住在此的海军老干部之手。
除了这些漂亮的老楼,这里最宝贵的当属残留下来的一段碎石铺就的“弹街路”,长度大概30米左右,位置就在119弄北面一点的一条小弄堂里。能在此处看到越来越稀罕的弹街路,无疑令人惊喜,如果这一带不被拆迁,那希望这条老路能够一直保持其原貌吧。
从119弄出来回到东体育会路上,继续往北走就是大连西路口了,对马路就是如今上外虹口校区的正门。1987年11月,就在这扇校门口附近,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沪上的大新闻——于双戈持枪抢劫杀人案。前段日子网上出现了几篇回顾此案的文章,其中不止一篇提到当年于双戈作案的地点是在东体育会路上的一家工商银行储蓄所。其实这是一个乌龙,事发的那个工行储蓄所其实在大连西路上。当年外国语学院大门旁有一长排一层楼的平房,其中有一家专卖外语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的书店,而于双戈开枪杀人的那间储蓄所也位列其中。这排房子后来被全部拆除,原地建起了上外教育出版社大厦,如今在大厦的一楼仍有一处银行营业所,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外支行。
东体育会路上另一个上过新闻,而且是不止一次上过新闻的地方,是715号的精武体育馆;这座1991年落成的大型建筑,最初名为“虹口体育馆”,拥有两千多个座位。当年它之所以经常上电视,自然是因为建成初期这里举办了许多大型体育赛事,记得上海东方男篮冲上甲级联赛后的第一个赛季,主场就设在此馆。1996年我还买过5块钱一张的学生票进去给他们助过威,那时候姚明还只是队中的小字辈,没有打上主力呢。
后来虹口体育馆停车条件欠佳的先天不足逐渐显现,高水平赛事就很少安排在此举办了。而它再次引发新闻媒体的关注,则是因为2005年春运火车票的临时大卖场设在此处,排队购票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把体育馆围了个水泄不通,这应该算是虹口体育馆历史上人气最旺的一次吧。
其实体育馆刚刚竣工时,还曾经上过一次电影银幕——在1992年上映的由上海电影制品厂摄制、史蜀君导演的的电影《女大学生之死》中,崭新的虹口体育馆是电影尾声处的一个重要外景地。影片故事围绕一起医疗事故展开:女大学生梅子因轻度烫伤入院,但病情突然恶化时未得到及时抢救,最终不幸身亡;她的父母、同学为此四处奔走、调查取证,最终真相大白,在岗医生玩忽职守直接导致了梅子的死亡。我记得当年学校曾组织我们去影院集体观影,多年后我在电视上重温此片时,突然发现里面的这座建筑非常眼熟,并认出了它的身份。
《女大学生之死》汇聚了章非、翟乃社、王志华、宋忆宁、沈畅等知名演员,还有因出演《十六岁的花季》一炮而红、后来踏入电视圈的吉雪萍。因其题材为大众所关切,上映之后曾在社会上引发过轰动和讨论。在影片接近尾声时,权威医学专家们汇聚到一起,召集相关方开了一次高级别的事故鉴定会,那组会议开始前记者在入口处争相采访并介绍各位专家背景的镜头,就是在刚刚建成的虹口体育馆外拍摄的,导演还特意给了体育馆几个特写。有意思的是,现在镶着体育馆名的地方,当时为了配合剧情,悬挂了一个大大的红十字标志。
2013年10月21日,虹口体育馆正式揭牌更名为精武体育馆,此后这里经常举办各类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可是停车难的问题也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一遇到大型活动周边交通便会陷入泥潭。
虹口体育馆更名“精武”之后不久,斜对面的曲阳公园也更名为精武体育公园,它们一起成为当年虹口区大力推动“精武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前几年,曲阳公园又恢复了原名,精武体育公园的叫法被逐渐淡化,不过公园内的“精武元素”并未减少。
1997年之前,曲阳公园这里是一片棚户区,大部分是危棚简屋,住户多为社会底层的外来谋生者,环境肮脏不堪。这一带俗名“火油弄”,1920年代此处曾有过一座西人开办的火油仓库,故此得名。我有幸见证了这里从开挖人工湖、修建道路、覆盖植被并最终竣工的全过程。建成后,公园的1号门设在中山北一路上,2号门靠近东体育会路,门牌980号。
当时曲阳公园的西南角曾有一个户外卡丁车训练场,曾在上海名噪一时,想必留下过许多卡丁车小选手难忘的童年回忆。不过卡丁车所发出的巨大噪音也成了扰民的因素,发动机的废气污染也非常之大,所以在2013至2014年的公园改建工程中,卡丁车场正式关闭进行改建,如今这里成了一大片花圃,不过里面保留了一个供孩童游戏的轮胎主题乐园,也算是对当年卡丁车场的一个纪念。
虹口体育馆对面有一排商用裙房,二十多年来在此经营的商户频繁更迭,持续长久的老店还真不多,开在这一带的餐饮店普遍缺乏特色,口味平平、口碑稀松。不过曾有一家“陈记烤鸭”属于例外,它可算是东体育会路玉田路以北这段为数不多的“人气美食”,好像还上过电视节目,当时店面就开在880弄银联花园小区的南面。烤鸭店的生意一直不错,逢节假日经常排长队,中秋前后就更不必说了。不过此店最终的结局是在前两年被迫关门,据说是因为店面后方居民楼里有人投诉他家烤鸭炉的油烟太大,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从精武体育馆继续往北,穿过中山北二路,便是如今东体育会路最北面的一段,在甘河路口的北面,有岳阳医院的一扇边门。这扇门的斜对面,东体育会路1099号这里曾经有一家阿凡提大饭店。由于靠近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以及办事处下属的天山宾馆,有机会迎接大量来上海办事的新疆客人,这里卖的是正宗的新疆菜。
饭店位于1099号的地下室,但烧烤是在东体育会路上露天制作的,因此门口长期摆放着一座烤肉架、一台放食材的冰箱,还有一个烤馕和烤包子的外卖橱窗。阿凡提的烤羊肉调味非常地道,加上肉质新鲜,味道自然非常诱人,每次路过我总忍不住要买几串过瘾。烤肉的烟香甚至飘到了对面岳阳医院的住院部,以至于不少在此住院的病人循香而来,穿着病号服大快朵颐。
东体育会路的这一段,当时终年烟雾缭绕却又肉香扑鼻。一到夏天,商户还会在沿街马路上摆出塑料桌椅,吸引食客在这个露天的“街边雅座”撸串喝酒,每天清晨周边总是一片狼藉,真是令人又爱又恨。不过就在去年春季,这座烤肉架在某一天突然被搬走了,冰箱和外卖橱窗也一并消失。店面做了简单装修后,却并未见阿凡提回来,如今此处变得干干净净,却又冷冷清清。
讲这段故事之前先来看一看1979年航拍照片上的东体育会路(下图60),道路沿途尤其是北部区域的两侧多为农田,可见当时这一带还是沟壑纵横、满目良田的乡野风光。而随着曲阳新村工程的启动,东体育会路沿线年代开始大量征地并兴建住宅,这里从城乡结合部变成了城区的一部分,而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现在靠近内环线的曲阳地区成了不少人心里的好地段,但仅仅四十年前,这里还是很多城里人眼中的“乡下”。
兴建住宅对于改善上海人当年普遍较差的居住条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的家庭也因此受益。1996年夏天的某个傍晚,我和父母一起来到东体育会路北端一处新建成不久的楼房,父亲取出当天刚刚拿到手的新房钥匙,我们三个人怀着激动和期许的心情,第一次走进这套未来的新居内,憧憬着以后在这里的美好生活,我们终于要告别原来逼仄的老房子了。
好好打量了一番新房,并对装修做了初步规划后,我们仨高兴地出了小区,然后沿着东体育会路向南走,去大连西路上坐公交车回老宅。走到近上外东门的地方,突然雷电大作、暴雨如注,我们便迅速在路边找到一处房檐,在下面躲雨。然而雨势太大,不多会儿就都被淋透了,但因为心里装着喜事,我们谁都没有因此感到沮丧,躲雨的当口依然在热烈地讨论着装修计划……
后来每次走过这个躲雨的地方,我们都会回忆起当年夏天的那个雨夜,并且对老天爷心存感激,因为那个我们“慌不择路”着急躲雨的地方,居然是一个变电所,当时我们并不知道,现在想起来却有点后怕。
几个月之后,我们顺利搬入了新居,然后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当年光鲜的新楼如今已经变成了没落的老楼,下水管大修了好几次,电梯也经常罢工;当年怎么看怎么顺眼的小区,现在觉得既陈旧又拥挤,停车难问题又特别突出,存在诸多不便。可是二十多年的常住,让我对这里也有了很深的感情,对家门口的东体育会路更是如此,这便是我花这么大精力来写这篇文章的最大动力。
最后,放一张东体育会路沿线年的航拍照片,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前文提及的许多地方,与四十年前的那张航拍图对比更是相映成趣。再过四十年,这条老路和它的沿途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共同见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